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

新聞剪輯~台灣第一香 西港刈香民俗活動 列國寶


故鄉的驕傲!!!
沒想到我從小看到大的西港刈香 竟然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了!
真是與有榮焉!

【大紀元2月25日訊】〔自由時報記者楊金城/新營報導〕
「台灣第一香」西港鄉慶安宮的「西港刈香」民俗活動,文建會通過指定為國家級重要無形文化資產。

繼「雞籠中元祭」後,「西港刈香」是第2個國定民俗活動,也是南縣第1個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。

縣府文化處說,南縣9個縣定民俗活動,除西港香通過認證「升格」為國定民俗活動外,鹽水元宵蜂炮民俗活動也已提報文建會審查,元宵節時文建會曾進行現勘。

西港香傳喜訊,文化處和慶安宮均十分興奮,盼文建會和文史團隊合作保存文史和文物,代代薪傳西港香;今年國曆5月6日至11日慶安宮即將舉辦3年1科刈香醮典,更受信眾注目。

文建會是以西港香「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」、「人民重要信仰儀式,顯示藝能特色」、「民俗藝能之發展與變遷,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,且影響人民生活」等3項理由,將其指定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活動,並以西港玉敕慶安宮為其保存團體。

民俗文史專家黃文博說,西港慶安宮創建於西元1712年,主祀天上聖母、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,刈香遶境活動一般叫「西港仔刈香」,俗稱「西港仔香」,起源西元1784年的八份姑媽宮甲辰科香科遶境,西元1823年第14科起改由慶安宮接辦,西元1847年因重建廟宇落成而舉行首科王醮,開始有王船祭典,擴大遶境涵蓋96村,成為「台灣第一香」。

西港刈香由各庄頭出動各式陣頭遶境,並「南巡」至鹿耳門天后宮「請媽祖」,是西港香特色。


獲指定國家民俗活動 西港刈香更上層樓
(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3日電)
台南縣傳統民俗活動「西港刈香」,自清朝乾隆時期延續至今225年未中斷,素有「台灣第一香」美稱,今年獲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,地位更上層樓。 俗稱「西港仔香」的西港刈香,起源於西元1784年的八份姑媽宮甲辰科香科遶境,1823年第14科起改由慶安宮接辦,1847年因重建廟宇落成舉行首科王醮,開始有王船祭典,擴大遶境規模,範圍涵蓋台南縣佳里、西港、七股、安定等鄉鎮,及台南市安南區共96村、庄。

慶安宮建廟之初並未舉辦香科活動,但因地方在某年初夏瘟疫盛行,當時醫學尚未發達,一切醫療皆仰賴神明,地方父老惟恐疫病蔓延,邀集各部落代表,持齋入宮求乞,祈請諸神發揮威力掃除瘟疫;此舉應驗後,百姓準辦牲禮酒饌入宮叩拜,之後開始接辦刈香活動。

西港刈香每3年1科,逢牛、龍、羊、狗年的農曆4月後旬舉行,今年為第76科香,前後共225年未中斷,遶境陣頭規模龐大,因此獲得「台灣第一香」美稱。

西港刈香祭典正式醮期一共6天,第1天前往王船地請王,第2天凌晨做火醮、白天前往台南市鹿耳門的開基天后宮謁祖,第3天王爺開始出巡繞境3天,第6天中午燒王船、恭送保生大帝鹿耳門媽祖回駕,下午舉行普渡。

在遶境活動時,來自各庄頭、廟宇的花鼓陣、蜈蚣陣、水牛陣、白鶴陣等文武陣頭齊聚,蔚為民間遊藝大會串;遶境隊伍經過時,沿途民眾在門口擺香案焚香膜拜,信眾也會在這段時間湧入慶安宮乞求平安,並奉獻將與王船一起火化的各項供品。

行政院文建會今年以「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」、「人民重要信仰儀式,顯示藝能特色」、「民俗藝能之發展與變遷,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,且影響人民生活」等三項理由,將西港刈香指定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活動,未來會有更多人正視刈香活動的內涵,地方民俗文化也更得以繼續流傳。980503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 
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[ METAMUSE ] : Code Name Gadget 1.1